在线国内在线播放_高清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谷本多_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网站_亚洲成AV人片无

動態(tài)DR“真假難辨”?靜態(tài)DR即將謝幕?


1971年CT誕生后,出現了影像數字化的浪潮。1979年出現了飛點掃描的DR系統(tǒng)。1980年在RSNA北美放射學會的產品展覽會上,DR展品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隨后各國競相開發(fā)DR系統(tǒng)及DR的探測器,推出了很多實用的DR設備。DR相比傳統(tǒng)X線機具有影像更清晰、輻射量更低、檢查速度更快等特點。隨著技術的發(fā)展,近年來更是出現了動態(tài)DR,大大降低了漏診誤診率。然而,也有不少基層醫(yī)院反應,買到了假動態(tài)DR。今天小編就來科普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動態(tài)DR。

 


一、DR,國產化率最高的影像設備

 

DR的全稱是數字X線攝影設備(Digital Radiography),是采用X線探測器將X線影像轉換成電信號,再轉化為數字影像;也可通過X-TV或X線照片獲得模擬影像,再轉換成數字影像。DR主要由X線發(fā)生器、X線探測器、圖像處理器和圖像顯示器等組成。由于行業(yè)發(fā)展成熟,相關數據顯示,目前DR設備的國產化率已達80%,在影像設備眾多細分領域中的國產化率是最高的。根據中國醫(yī)學裝備協會數據及行業(yè)估算,截止2017 年,國內DR 保有量約5.5 萬臺。由于DR市場相對成熟,中國醫(yī)療機構配置X線機已有幾十年歷史,設備每年的更新需求以及DR設備普及帶來的增量市場,目前中國DR市場每年銷量已達15000-20000臺區(qū)間。

 

二、動態(tài)DR,基層醫(yī)院的得力助手

 

當前國家大力推進分級診療政策,建立以基層首診為基礎的分級診療制度,以期將常見病、多發(fā)病、慢性病的診療留在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這對基層診療服務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常規(guī)靜態(tài)DR已經不能滿足多類病種的基層首診需求。呼吸道疾病如小兒支氣管炎,婦科疾病如盆腔炎、附件炎,消化道疾病如胃-食管反流,骨科如掌骨骨折等等,這些病種的診斷已經超出了常規(guī)靜態(tài)DR的診斷范疇,但這些病種是政府政策規(guī)定必須要在基層首診的。


多功能動態(tài)DR的出現為基層醫(yī)療機構的這一矛盾提供了解決方案。鄉(xiāng)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接待的病人需要診斷的類型比較廣,有的要拍片、有的要造影。若是一級醫(yī)院,由于地方受限制不可能買多個機器。隨著大部分年輕人走向城市,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接診患者多為老人,而且在分級診療政策下,政府補貼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免費體檢。由于老年性疾病的診斷難度大,在動態(tài)DR下檢查能夠有效提升診斷的準確性。多功能動態(tài)DR配備的透視點片、造影、全身拼接等功能,可以滿足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多類病種的診斷需求。可以說,基層醫(yī)院的放射科采購一臺動態(tài)DR,就激活了所有科室。相比常規(guī)靜態(tài)DR,動態(tài)DR能夠更加有效地提升基層診療能力,是突破傳統(tǒng)基層醫(yī)療困局的新道路。

 

 三、“假”動態(tài)DR是怎么回事?

2009年,著名的影像廠商島津將以影像增強器為核心的胃腸機與成熟的平板DR相結合,制造出了第一臺多功能動態(tài)DR,實現了可視化拍片。但是當時由于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外企技術壟斷等原因,動態(tài)DR的價格比較昂貴,只有少數高端醫(yī)院才采購得起。2016年,隨著國產動態(tài)DR的大量上市,動態(tài)DR價格大幅度降低,開始大批量地進入基層醫(yī)院。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動態(tài)DR“真假難辨”的問題。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的動態(tài)DR呢?

       

動態(tài)DR可以理解為一種不同角度觀察器官運動的X光視頻。常規(guī)的靜態(tài)DR更多的顯示的是器官的投影像,單一角度單一時間點很難發(fā)現細微病灶。而動態(tài)DR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時間來觀察器官的運動,診斷準確率會大大提升。動態(tài)DR的多角度檢查,其視覺效果上有點類似于CT。從功能上來說,動態(tài)DR是一款能夠數字拍片、數字透視、數字造影的多功能DR。從技術上來說,動態(tài)DR是使用多功能動態(tài)數字化探測器成像的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系。從臨床上來說,動態(tài)DR具有大幅面(17inch×17inch)高清拍片、大幅面(17inch×17inch)透視、視頻實時保存回放、可視化造影、毫秒級點片等基礎功能,以及斷層融合、數字減影等延展性功能。只有同時滿足功能、技術和臨床三方面標準的動態(tài)DR,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動態(tài)DR。

 

相關新聞


百億規(guī)模,X射線檢測行業(yè):國產替代空間廣闊,自主可控勢在必行

1 工業(yè)X射線檢測設備:百億規(guī)模藍海市場 1.1 X射線檢測設備:無損檢測的重要手段 X射線檢測是無損檢測的重要手段之一。 無損檢測是指檢查機械材料內部時,在不損害或不影響被檢測對象使用性能、不傷害被檢測對象內部組織的前提下,利用材料內部結構異常或缺陷存在引起的熱、聲、光、電、磁等反應的變化,采用物理或化學手段結合現代化的技術和設備器材,對試件內部及表面的結構、狀態(tài)及缺陷的類型、數量、形狀、性質、位置、尺寸、分布及其變化進行檢查和測試的方法。 無損檢測主要包括五大常規(guī)的檢測方法,分別是射線檢測、超聲檢測、磁粉檢測、渦流檢測、滲透檢測,以及一些非常規(guī)的檢測方法例如激光、電磁波、紅外線等。其中,由于其無損、快速的檢測方式以及直觀、清晰的檢測結果,X射線檢測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一種檢測手段。 工作原理: 首先,X射線源產生X射線;通過X射線穿透不同密度(或厚度)物質的衰減差異,即X射線探測器探測到的X射線穿透被測物體后的剩余光子數量不同,可以得到被檢測物體的內部結構成像;通過影像分析可以判定物體內部是否存在缺陷及缺陷類型、等級,同時通過計算機圖像處理系統(tǒng)完成對圖像的存儲,保證檢測數據的可追溯性。 憑借優(yōu)良的檢測能力,X射線檢測設備應用領域廣泛。 按照X射線檢測設備不同的應用領域分類,X射線智能檢測主要應用于醫(yī)療健康領域和工業(yè)無損檢測。其中,工業(yè)無損檢測領域主要應用于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新能源電池、鑄件焊件及材料檢測、公共安全及其他領域(如食品產業(yè)等): 1)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領域:包括芯片、集成電路制造以及PCB印刷、PCBA封測等; 2)新能源電池領域:包括動力電池檢測、儲能電池檢測、消費電池檢測; 3)鑄件焊件及材料檢測:包括汽車零部件、一體化壓鑄成型車架、航空壓鑄件、焊件和壓力容器等; 4)公共安全領域:包括公共場所安防檢測(如機場、火車站、地鐵等小型箱包的檢測)、車輛檢測(高速路口車檢、監(jiān)獄車輛檢測); 5)其他領域:包括食品安全領域、材料檢測領域等。 不同應用領域下,X射線檢測設備的主要技術參數、封裝形式、技術特點等差異較大。 其中,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新能源電池和鑄件焊件及材料檢測對X射線檢測設備要求較高,因此設備價值也較高。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表示,2021年上述三大領域市場規(guī)模占比約50%,預計2026年占比將提高至70%。 1.2 市場空間:百億規(guī)模,增長迅速 下游需求高景氣,工業(yè)X射線檢測設備市場規(guī)模增長迅速。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 2021年我國X射線檢測設備(除醫(yī)療健康領域外)的市場規(guī)模約為119億元,受到下游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新能源電池等行業(yè)需求的快速增長影響,X射線檢測設備預計在未來五年將維持高速增長趨勢,預計到2026年,我國X射線檢測設備(除醫(yī)療健康領域外)的市場規(guī)模為241.4億元,2022-26年CAGR為15.2%。 1.3 產業(yè)鏈:核心壁壘在于上游X射線源和X射線探測器 X射線檢測設備產業(yè)鏈分析: (1)上游:X射線檢測設備上游包括X射線源、X射線探測器、高壓電源、多軸聯動系統(tǒng)、離子泵、控制板卡等零部件。高端零部件深度依賴海外進口,國產替代亟待突破。 (2)中游:X射線檢測設備中游包括設備的設計、檢測算法、系統(tǒng)集成和制造環(huán)節(jié),涉及到成像系統(tǒng)、掃描系統(tǒng)等的設計、集成。不同檢測領域對于X射線檢測設備需求不一致,目前只有少數企業(yè)能夠實現多領域布局,例如海外領先企業(yè)依科視朗(Yxlon)布局電子制造及集成電路檢測、鑄件、焊件及壓力容器檢測領域,國內領先廠商日聯布局電子制造及集成電路檢測、電池檢測、鑄件、焊件及壓力容器檢測、異物檢測、安全檢測等領域。 (3)下游:X射線檢測設備下游客戶遍布各行各業(yè),在不同領域內的龍頭企業(yè)多選擇采用綜合性能較好的X射線檢測設備來保證產品品質,提高產品良率。 2 整機:終端需求快速增長,國產替代快速推進 2.1 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 2.1.1 市場規(guī)模:2026年市場規(guī)模有望達到61.2億元,22-26年CAGR為23.0% 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領域X射線檢測精度高,需求旺盛。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領域涉及電子零件的制造/組裝、PCB印刷、封裝等。 隨著電子產品的輕便化、智能化發(fā)展,半導體的尺寸在不斷縮小,對集成電路封裝密度的要求逐漸提高,與之相對應的缺陷要求檢測精度需達到納米或微米級別。而工業(yè)X射線檢測設備或微焦點X射線檢測設備可以滿足復雜的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工藝的多環(huán)節(jié)檢測要求。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領域X射線檢測設備市場規(guī)模為23.4億元,2017-21年CAGR為11.2%。未來,隨著中國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以及集成電路及高端電子制造廠商對X射線檢測設備的需求的進一步擴大,預計2026年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61.2億元,2022-26年CAGR為23.0%。 2.1.2 競爭格局:海外廠商占據主導地位,國產替代進程開啟 海外廠商為主,市場集中度較高。 海外廠商起步早、技術經驗積累深厚,因此相比國內廠商具備顯著的技術優(yōu)勢。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目前在中國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領域X射線檢測設備市場中,海外企業(yè)市占率超過75%。 尤其是在高端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領域X射線檢測設備領域,僅有日聯科技、善思等在內的少數中國企業(yè)已經開始逐步進入該市場,中國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領域X射線檢測設備逐步從國外壟斷走向國產替代。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目前日聯科技市占率為6%,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2.2 新能源電池 2.2.1 市場規(guī)模:2026年市場規(guī)模有望達到58.0億元,22-26年CAGR為28.9% 新能源電池出貨量快速提升,助力X射線檢測設備市場擴容。新能源電池行業(yè)X射線檢測設備主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檢測、消費電池檢測和儲能電池檢測等新能源電池領域。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1年電池檢測領域X射線檢測設備市場規(guī)模為13.2億元。 伴隨著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企業(yè)產能的高速擴張,以及電池安全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X射線檢測設備在該領域的需求量增長迅猛,預計2026年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58.0億元,2022-26年CAGR為28.9%。 2.2.2 競爭格局:國產替代率較高,國內公司市占率超過90% 中國企業(yè)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市占率超九成。得益于中國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產業(yè)上下游的高速發(fā)展,以及該領域對X檢測設備的非標定制化需求較強,中國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領域的X射線檢測設備國產化程度較高。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中國企業(yè)占據超過90%的市場份額,包括正業(yè)科技、日聯科技、雙元科技、大成精密等。國外主要參與企業(yè)為贏多美立等。 2.3 鑄件焊件及材料 2.3.1 市場規(guī)模:2026年市場規(guī)模有望達到44.2億元,22-26年CAGR為17.0% 汽車零部件、航空航天、壓力容器等工業(yè)市場規(guī)模不斷增長,帶動鑄件焊件及材料X射線檢測設備的需求增長。X射線影像檢測技術作為鑄件、焊件及材料檢測領域中最直觀靈敏,最便于定量分析的影像檢測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已被大量應用于各類缺陷檢測診斷,主要包括: 1)金屬鑄造件(包括汽車各類零部件、一體化壓鑄成型車架、工業(yè)機械零件、軌道交通輪轂等); 2)敏感結構件(如航空航天、軍工零部件等); 3)壓力容器(如高壓鍋爐、氣瓶、氣罐等); 4)管件焊接等場景檢測。因此,X射線檢測設備的需求量隨著汽車市場、航天航空等整體規(guī)模的擴大逐漸增加。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1年鑄件焊件及材料領域X射線檢測設備市場規(guī)模近21.10億元,預計2026年市場規(guī)模將超過44.20億元,2022-26年CAGR為17.0%。 2.3.2 競爭格局:市場參與者眾多,國內廠商市占率較為分散 市場參與者眾多,海外企業(yè)相對領先。鑄件焊件及材料領域海外參與者主要包括蔡司,依科視朗、菲尼克斯等,其設備技術先進且單臺設備價值高,被廣泛應用于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國內日聯科技、華日理學、丹東奧龍較為領先,是國外企業(yè)市場地位的主要競爭者及挑戰(zhàn)者。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國外企業(yè)占據約60%的市場份額,而國產廠商整體市場占有率較為分散。 3 核心零部件:高端零部件依賴進口,自主可控勢在必行 3.1 X射線源:X射線檢測設備核心零部件,高端依賴進口 3.1.1 X射線源:微焦點X射線源可滿足高精度檢測要求,技術壁壘高 工作原理:在X射線管中,從陰極發(fā)射的電子,經陰極、陽極間的電場加速后,轟擊X射線陽極靶,將其動能傳遞給靶上的原子,其中約有1%左右的能量轉化為X射線,并從X射線照射窗中射出。因X射線能量高、穿透力強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醫(yī)療健康和工業(yè)影像檢測等領域。 主要參數: (1)焦點尺寸:決定檢測圖像的精度。焦點尺寸越小,檢測精度越高。 (2)管電壓:決定X射線的光子能量和穿透能力。管電壓越高,穿透能力越強。 (3)管電流:決定圖像信噪比質量。管電流越高,光子劑量越大,成像信噪比越好。 X射線源根據其不同性能特點,分為微焦點射線源、大功率射線源、普通射線源。其中,微焦點X射線源是指焦點尺寸在幾十微米至1微米以下的射線源,研發(fā)難度大、技術壁壘高,可滿足高精密檢測要求,主要用于集成電路、電子制造、新能源電池等精密制造領域。 根據密封方式的不同,微焦點X射線管分為開放式(開管)和封閉式(閉管): 1)閉管X射線源:陰極與陽極/靶都封閉在真空管內,在使用時無需抽真空。由于其維護成本低,使用壽命長,啟動時間短,常用于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新能源電池等精密檢測等領域; 2)開管X射線源:帶有真空泵、真空閥,開管的陰極和陽極/靶都可以更換。開管式微焦點射線源具有焦點尺寸更小、最大管電壓更高的特點,具備更高的放大倍率和更強的穿透力,但需要維護且造價高昂,多用于要求較高的科研領域或集成電路領域。 3.1.2 市場規(guī)模:2026年微焦點X射線源市場規(guī)模為24.8億元,21-26年CAGR為27.7% 下游需求高景氣,推動核心部件X射線源需求快速增長。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X射線源市場規(guī)模(除醫(yī)療領域外)為22.76億元,2017-21年CAGR為11.7%。未來我國將持續(xù)大力發(fā)展集成電路產業(yè);同時,在雙碳政策和能源轉型戰(zhàn)略之下,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市場進入高速發(fā)展期。 下游行業(yè)需求的持續(xù)增長,將顯著利好于X射線源市場的發(fā)展,預計2026年X射線源市場規(guī)模將達54.25億元,2021-26年CAGR為19.0%。 高精度檢測需求愈加旺盛,微焦點X射線源增長更為迅猛。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微焦點X射線源市場規(guī)模(除醫(yī)療領域外)為7.3億元,2017-21年CAGR為17.73%。未來伴隨精密制造領域對于高精度檢測需求持續(xù)提高,將會推動微焦點X射線源市場迅速擴張,預計2026年微焦點X射線源市場規(guī)模將達24.8億元,2021-26年CAGR為27.71%。 3.1.3 競爭格局:微焦點射線源被海外廠商壟斷,日聯科技實現0-1突破 微焦點X射線源技術壁壘最高,而海外廠商對微焦點射線源實行嚴格的技術保護和供應壟斷,嚴重制約下游行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近幾年,部分中國廠商也在該領域持續(xù)投入研發(fā),并取得一定進展,但整體市場份額較小。隨著國產化浪潮的持續(xù)推進,未來中國本土廠商有望在微焦點射線源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實現國產替代。 (1)開管微焦點源:開放式微焦點X射線源主要由依科視朗、Finetech 和 X-WorX 等企業(yè)壟斷,國內廠商尚未實現技術突破。 (2)閉管微焦點源:封閉式熱陰極微焦點X射線源技術和供應主要由日本濱松光子和美國賽默飛世爾壟斷,二者合計市占率達85%以上,能提供90kV,110kV,130kV,150kV及其以上的全系列微焦點射線源。 受下游應用領域檢測需求上升等因素影響,濱松光子、賽默飛世爾于2022年相繼提出上調銷售價格或減少供


未來DR市場將進入發(fā)展平臺期

DR設備,即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系統(tǒng),是由電子暗盒、掃描控制器、系統(tǒng)控制器、影像監(jiān)示器等組成,是直接將X線光子通過電子暗盒轉換為數字化圖像,是一種廣義上的直接數字化X線攝影。而狹義上的直接數字化攝影即DDR,通常指采用平板探測器的影像直接轉換技術的數字放射攝影,是真正意義上的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系統(tǒng)。普通X線機經歷了膠片機、CR、CCD-DR到平板DR的發(fā)展歷程。


2023年全球醫(yī)療設備器械移動DR市場概況、應用前景及監(jiān)管政策分析

移動DR是一種醫(yī)療設備器械,用于獲取數字化的X射線圖像。它是傳統(tǒng)X射線設備的一種升級版本,通過數字化技術取代了傳統(tǒng)的膠片,使得圖像獲取、處理和存儲更加方便和高效。


動態(tài)DR“真假難辨”?靜態(tài)DR即將謝幕?

1971年CT誕生后,出現了影像數字化的浪潮。1979年出現了飛點掃描的DR系統(tǒng)。1980年在RSNA北美放射學會的產品展覽會上,DR展品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隨后各國競相開發(fā)DR系統(tǒng)及DR的探測器,推出了很多實用的DR設備。DR相比傳統(tǒng)X線機具有影像更清晰、輻射量更低、檢查速度更快等特點。隨著技術的發(fā)展,近年來更是出現了動態(tài)DR,大大降低了漏診誤診率。然而,也有不少基層醫(yī)院反應,買到了假動態(tài)DR。今天小編就來科普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動態(tài)DR。


乳腺X射線機

醫(yī)用成像器械中的乳腺X射線機是一種用于乳腺X射線檢查的設備。它主要用于乳腺疾病的早期篩查和診斷,可以幫助醫(yī)生發(fā)現乳腺腫塊、乳腺增生、乳腺囊腫等病變。乳腺X射線機的特點是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和對比度,能夠清晰顯示乳腺組織的細微結構。它采用了先進的數字成像技術,可以實時獲取高質量的X射線圖像,并且可以進行圖像處理和分析,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我國放射診斷技術的發(fā)展歷程

1、30年代-60年代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早年從事技術工作的人員作為醫(yī)師的助手,都以單純的x線攝影、x線照片沖洗等技術操作為主。由于外文水平及知識結構方面的原因,大多數技術人員尚缺乏獨立進行科研及總結經驗成文等能力。因此除射志光1936年總結實踐經驗,倡用“謝氏位”投照髓關節(jié)后脫位,國際上一直沿用至今外,其他就較少建樹。設備的安裝檢修都依靠外籍工程師。 2、70年代-80年代70年代起,放射診斷技術工作者除繼續(xù)探索攝影方法的改進及其他操作性技術的改進外,開始應用信息論及通訊工程學技術及相關學科的成就,對影象質量進行定量評價及對成象過程進行定量解析,使影象質量得以大輻度提高。1981年在鄭州召開的全國第三屆放射學術會議上,北京的燕樹林等、上海的曹厚德等、山東的袁幸德等宣讀了用“調制傳遞函數”(MTE)的概念及測試方法等評價象質的論文,填補了我國在x線成象原理及對象質進行客觀評價這一重要課題的空白。1983年6月,中華醫(yī)學會放射學會在天津召開首次技術學專題的全國性學術會議。近400的名放射技術工作者參加會議及宣讀論文。論文內容除包括X線攝影、物理機械等內容外,還包括了自動化沖洗技術、新型成象器材、數字成象技術及CT、MRI等新技術。香港放射學會也應邀出席了大會。同年9月,我國放射技術學的學科帶頭人范眾應邀赴日本橫濱參加第四屆亞沃地區(qū)國際放射技術會議(SIRRT)。會上,范眾向與會代表介紹了我國放射技術的發(fā)展狀況。此為我國放射技術上作者第一次參加國際性學術活動。繼之,曹厚德、陳鶴聲、秦維昌、曾祥階、楊聯域等相繼出席國際會議,并在會上宣讀論文。同時,國外的放射技術工作者如日本名古屋大學山本千秋教授等也多次來華進行學術交流。由于70年代引進較大批量1000毫安、自動化程度較高的x線設備,如心血管造影機、脈沖式x線電影攝影等,同時國內x線設備的生產制造也有較大的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放射技術人員中的一部分轉向從事放射工程技術工作。由于當時大部分人員的學歷層次及知識結構存在著較普遍的欠缺,所以大多數僅限于一般性的保養(yǎng)維修等,能獨立擔任大型設備的安裝、調試者為數不多。全國性學術會議的召開成功,標志著我國放射技術學界已具有獨立進行學術活動的能力。我國學者的多次出訪及接待外國學者的來訪,說明放射技術界的國際交流也已開始。綜觀本階段放射技術學已由“經驗型”向“科學型”過渡。 3、90年代后90年代起,大量的醫(yī)學影象學設備的投入臨床使用,使我國放射技術學從單純的傳統(tǒng)放射學發(fā)展到醫(yī)學影象學。因此不論從工作內涵及技術人員的隊伍結構均有很大的變化。放射技術人員的基本技能從以X線攝影為主擴展到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大型高科技影象設備的操作與維護;參與介入放射學的技術性操作等,使技術人員隊伍的構成也有很大的變化。具有高學歷的人員及經國外進修、培訓或接受正規(guī)專業(yè)教育的人員比例不斷增加。1991年,由中華醫(yī)學會放射學會與《中華放射學雜志》編輯部多次合作,成功地舉辦全國性放射技術質保(QA)、質控(QC)專題研討會及學習班,推動全國性協作網點的建立,使QA、QC工作得以在全國廣泛開展。在推動過程中,范眾、陶叔巍、燕樹林、吳伯卿、趙玉銼、薛愛華等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此項工作不但使我國的放射技術管理工作向先進國家靠攏,同時為我國技術人員隊伍向科學型轉化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1993年,中華醫(yī)學會影象技術協會宣告成立。至此,我國放射診斷技術人員,在協會的組織下卓有成效地開展學術活動與工作。 4、20世紀以來20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快速發(fā)展,醫(yī)學影像學已成為臨床醫(yī)學,甚至基礎醫(yī)學領域中發(fā)展最快的學科之一,并在日常診斷及治療工作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臨床地位。X 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攝影( computed tomography,CT)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超聲及核醫(yī)學等影像相關設備的成像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從模擬模式成像到數字模式成像、從二維成像到三維成像、從結構成像到功能成像,更有分子影像學的發(fā)展,使醫(yī)學放射診斷學早已脫離了100 多年前倫琴時代的X 線成像的概念,提高到了一個形態(tài)及功能共同成像、診斷與治療兼而有之的全新高度,同時也為臨床其他學科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重要而廣闊的技術平臺,并有力地促進了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